
从17岁开始的27年里,每一天,她都静静地,把青春与美好,由指尖揉入那份温润。技术一天天地纯熟,葛武英做壶的速度却越来越慢,而手中的壶则越来越美。
鼎盛了600年的陶艺世家,如今,只她一人走上了这条路
1986年,葛武英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开设的特艺班。那年,她17岁。
从教科书上,她读到: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葛明祥、葛源祥兄弟创烧“葛窑”,所制陶器成为贡品,至今尚有部分留在北京故宫;产品中最受追捧的是紫砂壶,宣统二年,葛家在上海开设经销紫砂壶的公司,所用店号为葛家堂号——“葛德和”。
一份莫名的情愫在葛武英心中生长——一个鼎盛了600年的陶艺世家,后人中真的只有自己重新走上陶艺这条路了。
孤独中有自豪。
但报考特艺班,纯属偶然。初二那年,时任紫砂工艺厂厂长的高海庚来学校演讲。这位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的得意门生,一生酷爱陶艺,他饱含深情,向紫砂之乡的孩子们娓娓讲述紫砂壶的美丽历史。台下的葛武英听得入神。但之后不久,就传来了高海庚因组织在故宫举办的“宜兴紫砂陶汇报展”而操劳过度病逝的消息。噩耗,让葛武英更深地记住了他的演讲,记住了紫砂。初中毕业,她在志愿表上填写,“紫砂工艺厂特艺班”。
但或许,这颗种子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种进葛武英的心田:
抗战开始后,紫砂壶这样的文人雅玩,市场需求量骤降。紫砂壶停产了,葛家大院里,人人忙着制粗陶。葛武英的爷爷、曾经的葛家大少爷却常常躲在屋里,用紫砂做蟋蟀罐子,能书善画的他还在罐身上铭字刻画。
除了吃饭、睡觉,每天十六七个小时,她都在做壶
特艺班只办了一届,因为每人万元的培养费,在那个年代实在算得上成本高昂。
这唯一一届特艺班被称为学习紫砂工艺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素描、绘画、书法、雕塑……课程设置的背后,是老一辈紫砂艺人的殷殷期盼,期盼有年轻的双手接过这门古老的技艺,更期盼这双手的主人打好艺术的底子,以使紫砂壶的明天呈现更具气韵的面貌。
有同学觉得学习既苦又枯燥,葛武英却学得酣畅极了。
但真的开始跟着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谈跃伟学习紫砂壶制作了,才知道这行真的很苦。